推薦序
走向共和:100年前的革命記錄
人民日報社《文史參考》雜誌總編輯 王翔宇
1912年3月30日,美國著名牧師亞瑟?賈德森?布朗博士在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第156號的寓所中完成了這本《辛亥革命》,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2,直譯過來就是中國革命。
100年過去了,中國人習慣稱這場革命為「辛亥革命」,那年,布朗博士56歲。而這本《中國革命》的成稿時間距離武昌的槍聲僅僅過去162天,距離清帝遜位僅僅過去37天。
或許本書對於辛亥革命的研究並不是那麼具有學術水準,對於這場革命的解剖並不是完整、宏觀和精細的,但這是鮮活的記錄,甚至當最瞭解滿清帝國的人都不敢斷言它已經徹底的、真正的死掉了的時候,這本書就已經完成了。在英文版序言中作者寫道:「一個新的中國誕生了!不管她的未來走向如何,不管她從專制走向共和的過渡期有多長,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共和制的中國已經誕生了。」
作者認識到這本書先天的不足,因此開篇便解釋道:「這場去年發生的革命離我們實在太近,近得讓我們還不能以大歷史的眼光進行解讀。」但是,他斬釘截鐵的繼續說道:「而導致它發生的諸多緣由,活躍於其中的諸多人物,已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布朗博士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傳教士。他在1901至1902年來到中國進行傳教和社會調查,1909年又來了一次,前後共寫了17本調查日記。
本書正是以這些日記為基礎寫成的,作者從工業和商業、政治和外交、教育和宗教、憲政和社會變化等幾個方面描摹了辛亥革命之前十年中國的狀態。也許有人會驚訝於作者獨到精準的眼光,我們過去總是低估晚清時代西方人對中國的瞭解。
透過作者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我們的想像的,反倒是接近今天中國現實的晚清:西方的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在興建,相應的服務也發展起來,「變化最快、最明顯的莫過於中國的城市。拿北京來說,整齊規劃的街道、人行道、下水道,有軌電車、電話、電燈,以及身著統一制服的員警等,可謂一應俱全。」 但是享受這些成果更多的還是達官貴人和富裕的商人以及外國洋行的代理人。在宮廷,慈禧太后在頤和園設宴招待各國公使,宴席上貴賓們有的手拿謝菲爾德牌餐刀切著約克火腿,有的手捧德國高腳玻璃杯,啜飲著美味的法國紅酒。而普通民眾的生活差距與這些富人的生活差距在不斷擴大。只有極少數人從這個廣闊的市場中獲得巨利。不客氣地說,在這個大市場中每出現一個從中聚斂到巨額財富的人,就會相應地造就出一萬名窮苦人。窮人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野心勃勃的外國商家們卻為兜售產品而極盡宣傳之能事,他們在店鋪中塞滿各式各樣十分誘人的、窮人們卻可望而不可及的商品。這種刺激使得社會矛盾正變得越來越尖銳。
作者不禁問道:中國人民在整體生活品質的提高上又能有多少呢?他們在現代化生活品質上的需求又有多大的程度得到滿足了呢?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他們要求享受現代生活的意識已經覺醒。他們需要某種精神的引導,正如已經享受現代生活成果的西方民眾的生活需要基督福音的引導一樣,他們應該通過某種精神的引導,以在現代化生活的基礎之上